1970年代末,印度政府发起过一项倡议,在每个州府首都建立一个机构,以颂扬印度在文化和创造力上的传播。这个计划大体上失败了,但仍有一个光辉的案例被保留了下来:位于印度博帕尔的 Bharat Bhavan。
这座多功能艺术中心,由印度建筑大师查尔斯·科雷亚设计,于1982年开始运营。三十多年后,它依然在容纳各种文化设施,并举办了许多艺术活动。这座综合性大楼的设计是科雷亚他的建筑使命下的产物。他希望能建立专属于印度的、不同于欧洲现代主义的现代建筑风格。他的祖国印度有着丰富的建筑遗产,这为他提供了的大量的原始素材。基于这些素材,科雷亚在 Bharat Bhavan 建造了一座既深深地扎根于印度的本土传统、又属于现在这个时代的建筑。
建筑群建在一片朝向湖水倾斜的山坡上,一系列的露台和庭院组成了这个建筑群体。进入建筑群后,游客可以选择沿着层层露台的小径向下快速到达湖边,或往下走到三个庭院之内,通过这些庭院可以到达大部分的文化设施。这其中包括当代美术馆、一座部落艺术博物馆、一座礼堂、一座印度诗歌图书馆、一间印刷店和一间驻场艺术家的工作室。从庭院开始,有许多由宽玻璃板覆盖的建筑开口,能够确保所有人都能在字面意义上以及形象上接触到各种艺术功能。在场地的底部是一个露天剧场,可以在湖泊的自然衬托下进行露天演出。
穿越露台的路径鼓励游客沿着此处的自然坡度向下移动,而庭院则为休息和放松提供了宁静的空间。这两者之间的对话,在建筑群内产生了能量的起伏,科雷亚将其描述为“仪式性的通道”。他说,沿着一条神圣的道路往下走的这种仪式感,是“在所有文化和宗教中都普遍存在的冲动。”[1] 为了强调自己设计的这些通道的精神性,柯里亚将他们与宗教建筑中的精神性做类比,包括“墨西哥太阳神庙”和巴厘岛的印度教神庙,说他们都“具有仪式性的上山的道路。”[2]
科雷亚还举了一些关于仪式通道的世俗化的案例,例如法特赫普尔·锡克里宫(the palace city of Fatehpur Sikri)和柯布西耶的漫步建筑,尽管他声称后者仅仅是“一个‘世俗’用语,用来表达现实中深刻而神圣的本能。”[3] Bharat Bhavan,在层层露台的楼梯之间穿梭参考了印度传统建筑,同时暗示着通道的神性。楼梯让人联想到印度的高止山脉。那些在印度城市中发现的通向圣水的台阶,就像建筑中将行人引向湖边的台阶一样。瓦拉纳西恒河上的西高止山脉确实在风格上的影响了柯里亚,并被他引用到设计中。[4] 在Bharat Bhavan,台阶将行人引向湖边;而通道所蕴含的宗教意味,则加强了这条通道的神性。
欧洲现代主义,尤其是勒·柯布西耶的现代主义,在20世纪大部分的时间里,对印度的现代建筑产生了重大影响。柯里亚对这种趋势有些警惕,并批柯布西耶在昌迪加尔的议会宫通风不良,光线不足,并且完全不适合印度炎热潮湿的气候。[5] 相反,科雷亚的建筑则是由环境塑造成的,气候控制是他设计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。当然,这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是必要的,因为他大部分早期作品都是棚屋建设项目,那里的居民用不起空调,只能依靠建筑物本身来调节温度。
科雷亚并没有引入西方寒冷气候下所必需的欧式建筑的“密封盒”,而是创造了“向天空敞开的空间”。[6] 他观察到,“在温暖的气候下,清晨和傍晚最好的去处是室外” [7] Bharat Bhavan 的下沉式庭院为炎热的午后阳光提供了遮阴处,而高起的露台则在一天中较凉的时候为人们提供清新的空气和空间。这种气候控制的策略是直接从印度的建筑历史中汲取了灵感,受到阿格拉红堡的庭院和露台的启发[8]。
天空对科雷亚具有精神力量和神话意义,他将天空描述为“众神的住所”和“光的源头,是对我们的感官的最原始的刺激。”[9] 他想要利用天空的力量,通过建筑来创造形而上的体验。他宣称,“没有什么能像步入开敞的空间中、感受天空这个巨大的穹顶那样深刻的感动了。”[10]
在Bharat Bhavan,他的设计意图是让那些从画廊涌向庭院的人们,经历类似的戏剧性的空间体验。天空甚至融入了场地上的内部空间,在结构顶部加上混凝土的“壳体”,使光线和空气通过圆形的开口流入室内。从外部看,这些壳体似乎重新诠释了印度建筑词汇的另一个特征:装饰性的 chattris(“伞”)。这个特征最早出现在拉贾斯坦邦宫殿的顶部。
Bharat Bhavan 的室外空间是对“空的空间”(Empty Space)这一概念在物理上的诠释,而“空的空间”是印度的视觉文化、特别是他们的哲学理念中,反复出现的主题。[11] 除了建筑内部的活动之外,庭院还提供了沉思的场所,并通过在中心处放置雕塑来增强这种空的感觉。这些雕塑成了观者冥想时的焦点,就像日本庭院中央经常单种一棵孤树。科雷亚将留空作为自己的建筑工具的这种特点,被泛称为“非建筑”。他惊叹于虚无的表现力,思考道,“从一开始,人们就一直用最没有生命力的材料(例如砖、石、钢材和混凝土)来表达如此激扬动人的无形的空间,这实在是很奇怪。”[12]
Bharat Bhavan 长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在当地受到居民们持久的欢迎。庭院创造了公共空间,周围的台阶为居民们提供了明确的座位,让他们聚会和社交。露台深受一些家庭的欢迎,他们晚上会到海边散步,然后享受这个建筑群带来的文化艺术。[13]在利用熟悉的建筑母题,创造出适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建筑的同时,柯里亚设法将现代与传统融为一体;这也向着他建立印度特色现代主义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。
翻译:郑思尧
References
[1] Correa, Charles. “Snail Trail”. In Irena Murray. Charles Correa: India’s Greatest Architect. RIBA: London, 2013. P.6
[2] Correa, Charles. “A Place in the Sun”. In A Place in the Shade: The New Landscape and Other Essays. Hatje Cantz: Ostfildern, 2012. p.19
[3] Ibid. Correa. p.7
[4] Correa, Charles. “Blessings of the Sky”. In Kenneth Frampton. Charles Correa. Thames and Hudson: London, 1996. p.25
[5] Correa, Charles. “The Assembly at Chandigarh”. In A Place in the Shade: The New Landscape and Other Essays. Hatje Cantz: Ostfildern, 2012. p.13
[6] Ibid. Correa. “Blessings of the Sky”. p.25
[7] Ibid. p.18
[8] Ibid. Correa. “Snail Trail”. p.6
[9] Ibid. Correa. “Blessings of the Sky”. p.28
[10] Correa, Charles. Housing and Urbanisation. Thames and Hudson: London, 2000. p.7
[11] Murray, Irena. Charles Correa: India’s Greatest Architect. RIBA: London, 2013. p.22
[12] Ibid. Correa. “Blessings of the Sky”. p.27
[13] Frampton, Kenneth. Charles Correa. Thames and Hudson: London, 1996. p.45
-
Jian-zhu-shi: Charles Correa
- 面积: 120000 ft²
- 项目年份: 1982